
推荐图书目录
序号 |
书名 |
作者 |
出版社 |
位置 |
1 |
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 |
吕志杰 |
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|
201库14排A面1列1层 |
2 |
伤寒杂病论会通读本 |
李保平、孙奇 |
学苑出版社 |
201库14排A面1列1层 |
3 |
《伤寒论崇正编》全本校注与研究 |
黎庇留 |
广东科技出版社 |
预借书柜2508 |
4 |
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 |
彭鑫、 王洪蓓 |
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|
预借书柜2501 |
5 |
活学活用伤寒论 |
路臻、陈艳 |
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|
预借书柜1516 |
6 |
伤寒金匮知行录 |
俞群力、俞璟 |
学苑出版社 |
预借书柜1505 |
7 |
图解伤寒论 |
张仲景 |
译林出版社 |
预借书柜1119 |
8 |
注解伤寒论(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) |
成无己撰 于俊生点评 |
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|
预借书柜1116 |
9 |
伤寒钩玄 |
陈治恒 |
人民卫生出版社 |
预借书柜1424 |
10 |
吴述伤寒汇通 |
吴雄志 |
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|
预借书柜1423 |
11 |
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|
冯世纶 |
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|
预借书柜1422 |

书 名: 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
作 者: 吕志杰
出 版 社: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19
位 置: 201库14排A面1列1层
内容简介:
《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》是编著者广收博采古今名医大家、现代众多学者及自己研究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所取得的成果,提炼精华,潜心创作而成。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把一分为二的“两书”综合研究,力图从整体上探索、把握张仲景医学思想。本书既可以通读以系统学习仲景医学,又可以作为案头工具书查阅,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。

书 名: 伤寒杂病论会通读本
作 者: 李保平、孙奇
出 版 社: 学苑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19
位 置: 201库14排A面1列1层
内容简介:
两位国医大师联袂推荐,窥见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本来面貌。十年磨一剑,羊城中医李保平最新力作。本书主要以黄竹斋先生的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本条文作为核心,以白云阁本《伤寒杂病论》为主,汇集了赵开美本、长沙古本、涪陵古本等各版本为一体,又摭取了历代医家研究经方之精华,逐条进行排比,逐字给予审订,订正了黄氏的错误和不足,补其缺漏条文,诸本差异复以双行小字按语形式逐条标注,是当之无愧的“仲景全书”,更是继《伤寒杂病论会通》之后,又一次对“古本伤寒”体系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。
该书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仲景学派,提供了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,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,为目前深入研究经方的最佳读本,是学习“古本伤寒”必备的参考书。对研究古本伤寒内涵,进一步完善仲景理论,充实方证辨证内容,指导临床实践等方面,将会起到巨大作用。

书 名:《伤寒论崇正编》全本校注与研究
作 者: 黎庇留
出 版 社: 广东科技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29
位 置:预借书柜2508
内容简介:
《伤寒论崇正编》是近代岭南“伤寒四大金刚”之一黎庇留对《伤寒论》的注本,尤为当代经方医家所推崇,现仅存此一版本,此前曾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影印本,之后绝版,近年才又有新版出现。黎天祐,字庇留,广东顺德人。黎氏以儒通医,学术上专师仲景,为广东近代伤寒名家之一。该书以《伤寒论》原文为纲,以诸家之注为目,遍引历代伤寒诸家之言,存各家之长,正诸注之短,其或赞或弹,皆意在“尊崇先圣,辨正前贤”。 本项目精选内容完备之1925年粤东编译公司铅印本为底本,采用校注加研究的形式给予首次整理,并附业界影响广远的《黎庇留医案》加以整理,同时增加作者生平及其学术特点研究内容,以期使得岭南中医先贤的学术经验更加完整地保存下来。

书 名: 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
作 者: 彭鑫、王洪蓓
出 版 社: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19
位 置: 预借书柜2501
内容简介:
本书集仲景汤方74首,参阅了近200余家国内外期刊和有关书籍,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目前在仲景汤方药理研究方面的实际水平。《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(第3版)》根据功效分章对仲景方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整理。该书为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全面详实的文献资料,为仲景汤方的进一步研究节省了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是一部非常实用的工具书。

书 名: 活学活用伤寒论
作 者: 路臻、陈艳
出 版 社: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2
位 置: 预借书柜1516
内容简介:
《活学活用伤寒论》全书包括10卷,22篇,载方113首。本书采用条文形式,以三阴三阳为纲,对伤寒各阶段的脉、证、治法、方药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。卷一为“辨脉法”“平脉法”;卷二包括“伤寒例”“辨瘗、湿、喝脉证”及“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”;卷三、卷四为“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、下”;卷五为“辨阳明病、少阳病脉证并治”;卷六为“辨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脉证并治”;卷七至卷十为“辨霍乱、阴阳易差后劳复病、汗吐下诸可与不可脉证并治”。

书 名: 伤寒金匮知行录
作 者: 俞群力、俞璟
出 版 社: 学苑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29
位 置: 预借书柜1505
内容简介:
该书为作者学习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的心得和临床感悟。该书分为上下两篇,上篇为“伤寒金匮学习指南”是作者多年学习《伤寒》《金匮》的体会。下篇为“杂病治疗各论”,是作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,经常遇到的一些比较缠手的顽难杂症,对于这些疾病治疗的体会与感悟,使后学者在遇到类问题时,能够引以为鉴。

书 名: 图解伤寒论
作 者: 张仲景
出 版 社: 译林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28
位 置: 预借书柜1119
内容简介:
《图解伤寒论》是一本传统医学理论著作,在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的基础上,经王叔和撰次、成无己注释、张卿子参订、曹炳章圈点,更加通俗易懂,更加完备,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。
作者简介:张仲景,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,被称为医圣。相传曾举孝廉,做过长沙太守,所以有张长沙之称。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,写出了传世巨著《伤寒杂病论》。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,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,是中医的灵魂所在。在方剂学方面,《伤寒杂病论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,创造了很多剂型,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,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。

书 名: 注解伤寒论(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)
作 者: 于俊生
出 版 社: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22
位 置: 预借书柜1116
内容简介:
《注解伤寒论》,《伤寒论》注本,10卷。东汉张机著,金成无已注。书成于金皇统四年(1144)。为《伤寒论》全注本。成氏注文较为详明,有不少独到见解,对后世研究伤寒的学者影响很大。本次重加整理,新增了点评,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该书的学术体会与临证实践,为提高针灸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提供借鉴。本书适合中医药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人员参阅。

书 名: 伤寒钩玄
作 者: 陈治恒
出 版 社: 人民卫生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54.1
位 置: 预借书柜1424
内容简介:
本书收集整理了陈治恒教授关于伤寒论各经概述、条文研究、方药配伍、临床应用、继承发扬等方面的文章。全书分为两部分,上篇为伤寒论六经病症概述和霍乱阴阳易等篇章的条文详释;下篇为历年来陈教授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相关文章。

书 名: 吴述伤寒汇通
作 者: 吴雄志
出 版 社: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2
位 置: 预借书柜1423
内容简介:
本书是吴雄志教授继《伤寒杂病论研究》、《重订伤寒杂病论》之后对《伤寒论》的又一解读。以内经解伤寒,融温病于六经,以六经统百家,探索寒温一统、内外一统与古今一统,并汇通中西,以西方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五法六经,详探标本法、聚类法、平脉法、抓独法、截断法的内在规律及在六经辨证中的应用。本书从病入手,从病邪(新感)与体质(痼疾)两端把握疾病传变与证治规律,汇通中西,把太阳病、少阳病、阳明病、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详细介绍,非常实用。

书 名: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
作 者: 冯世纶
出 版 社: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
索 取 号: R222.19
位 置: 预借书柜1422
内容简介:
本书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。讲述《伤寒杂病论》张仲景医学特点,强调它是有别于《内经》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。分上下两篇,上篇讲解《伤寒论》原文,下篇讲解《金匮要略》原文,其特点是以八纲释六经及方证,并结合临床解读,易于理解和应用。